专业代码:080901 学科门类:工学
一、培养目标
1.1 目标定位
面向山东基础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情怀、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和较强的科学素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备优秀的学科素养、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以及较强的综合育人能力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领域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区域骨干教师。
1.2 目标内涵
依据目标定位,本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包含师德优秀、素养综合、教学力强、育人全面、终身发展等五个分解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培养目标1【师德优秀】: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对中学教师职业有强烈认同,有成为优秀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意愿,坚持师德为先、学生为本的理念,能够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培养目标2【素养综合】:掌握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教育情怀;能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掌握班级指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前沿信息;明确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价值;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与辅导学科竞赛的能力,具备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目标3【教学力强】:掌握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持续更新教学设计的能力,能够依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开发教育教学资源,遵循教学规律、熟练运用教学方法开展富有实效的教学活动,能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成为所在学校或县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骨干教师。
培养目标4【育人全面】:能够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规律,能够将品德养成融入知识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在学科教学、班级建设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品德、启迪学生智慧,能够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培养目标5【终身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根据国内外基础教育的发展动态,初步形成蕴涵个人特点、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并且在经验、合作、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反思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在思想上、政治上、理论上和情感上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1政治素质: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并能将之贯穿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从思想、政治、理论和情感四个方面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为之发展而奋斗。
1.2师德修养:熟悉、遵守、贯彻教师职业道理规范及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具有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意愿。
1.3 依法执教:熟悉并遵守各类教育法律法规,具备依法进行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等能力;具备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能力。
2.[教育情怀]:具有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意愿,认同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性,具备一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情系学生,胸怀育人,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2.1职业认同:热爱教师职业,有强烈的从教意愿,认同中学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工作的专业性、独特性,能够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2.2 教育观念: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信任学生,具备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2.3 教育使命:具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熟悉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做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思维、品质发展、勇于探索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3.[学科素养]:具有较扎实的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基础知识及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原理,了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学习学科的基本知识。
3.1 学科基础:理解初中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初中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胜任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
3.2 综合应用: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具备利用信息技术方法和思维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能力。
3.3学科融合: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的联系,清晰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价值。了解学习科学的知识。
4.[教学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基本素质、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具备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运用知识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实践能力,能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与基本的教学研究。
4.1基本理论:熟悉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掌握中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的认知特点,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技能,能够有效使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
4.2 教学技能:掌握针对信息技术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具有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能力,具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
4.3教研能力: 掌握初步的教育研究方法,具备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
5.[班级指导]:坚持德育为先,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班级组织与建设能力,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组织和指导班会活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并获得积极的体验。
5.1 德育理念: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基本原理、策略和方法,具备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能力,具备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5.2 班级建设:具备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的能力,具备指导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的能力;具备妥善处理班级突发事件的能力。
6.[综合育人]:以育人为本,掌握中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和养成教育规律,能够实施学科教育性教学;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育人的内涵和方法,具有综合育人的能力;能合理组织与指导校内外各种类型的主题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6.1德育为先:形成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掌握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养成教育规律。
6.2学科育人: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育人活动。
6.3活动育人:了解学校文化,掌握各种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具有协调各方面力量实施综合育人的能力。
7.[学会反思]能够适应时代及教育发展趋势,根据个人特点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专业发展意识自我反思能力,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初步掌握一定的反思技能和方法,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持续发展潜力。
7.1终身学习: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自发学习能力。
7.2自我规划:能够根据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动态,进行有效学习,具有建立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
7.3反思意识 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创新和探索;具有能够主动收集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8.[沟通合作]: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的技能,具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与其他教师和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与家长开展家校合作的初步能力和体验。
8.1团队协作 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团队协作学习与技能,能够积极主动参加协作学习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
8.2沟通合作:具有与中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具有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的能力;具有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能力,共同促进中学生发展;具有协助中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的能力。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

三、开设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注:“H”表示课程与毕业要求关联度高、“M”表示课程与毕业要求关联度中等、“L”表示课程与毕业要求关联度低。
四、课程设置
(一)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核心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路与数字逻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及标准解读等。
2.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操作系统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数据库系统概论实验、电路与数字逻辑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自主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基础训练、微格教学、课堂教学实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三字一话、军事理论及训练,教育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三)各环节学时学分比例

五、修读要求
(一)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
学制:4年,修业年限:3-8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二)毕业标准与要求
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学分数并符合学校规定的其他毕业要求,经学校审核批准后,准予毕业。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数为171.5学分。
六、教学计划进程安排




七、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课程学分互认办法
参照学校团委下发的《188博金宝网站下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管理办法》,制定第二课堂实施方案和学分互认置换办法。
八、学业考核与毕业条件
(一)学业考核
1.理论课
专业中的理论课程的考核一般建议采用考试方式。考试可分为期中、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由各课程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期末考试依据每学期教务处的统一组织、安排。考试形式可用笔试、面试、课程报告、项目开发等。笔试分为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采用开卷考试的课程必须经教研室主任同意并报分院教学院长批准方可实施。笔试考试时间原则上为120分钟,面试、课程报告由各课程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具体安排,报教学分管院长批准实施。若一门课程分几个学期讲授的,每个学期均应进行考核、评定学期成绩,另外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通过课程互动、作业、合作学习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突出能力导向的课程评价模式。
2.实验课
实验课的考核应根据课程特点,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水平为导向,选择适当的考核方式,任课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程序设计、作品呈现等进行评价。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采用等级制以总评或者累计等方式评定学生的实验课成绩。
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既有理论教学部分又有实验教学部分,则实验课的考核成绩与理论课的考核成绩根据课程的性质与大纲设计,分配相适应的权重比例,量化之后形成课程的总评成绩。
3.实验实训和集中实践类课程
实验实训和集中实践类课程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或相关合作单位)指导教师共同评定,根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课时周期确定校内外评价的权重。主要根据学生完成实验实训成果、平时表现、操作能力、实训报告和态度等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给出考核成绩,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或比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可与综合实践、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课程进行学分互换。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采取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学生自选及学生自拟题目报指导教师核准的形式进行,毕业论文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学出评语,并给出毕业论文的初步意见。在完成答辩的基础上,再由毕业论文答辩小组确定毕业论文的成绩,报学院答辩委员会评定。
基础性实践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综合性实践课程及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课程等其他教学环节的学业考核依据教务处和学校的相关具体规定执行。
(二)毕业条件
学生毕业需要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必修课程最终成绩全部合格;
2.达到规定学分要求;
3.符合学校规定的其他要求并经188博金宝网站下载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
九、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达成度评价机制)
(一)规范课程目标达成
参照《188博金宝网站下载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构建完善的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的逻辑关系,要求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做到可评、可测,真正做到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达成有效方式以及促进学习的有效机制,从而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毕业生工作后的再反馈是人才培养修正的关键因素之一,社会实践是检验人才质量的有效标准,毕业生作为被检验的主体,对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充分的发言权,作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础。
(三)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把握行业对于人才质量的需求
行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与行业的密切联系与沟通,是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