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冷漠其实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机制
当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过度共情,让自己变得心累、麻木、抑郁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发展出一种“冷漠”来保护自己。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间歇性冷漠”。
“间歇性冷漠”也是“共情疲劳”时会出现的一种典型状态。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个人的同理心是有限的。当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密集地向外发散情感,而没有留足时间让新的情感分子生产时,原有的情感容器里边就会变得空空如也,造成共情失能。
“间歇性冷漠”这个词汇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心理学术语,但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在情感上时不时表现出的冷漠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因为个人的情绪调节问题、压力、疲劳、抑郁、焦虑或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为何会出现这种间歇性冷漠的情绪问题呢,这是我们自身的问题吗?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原因
情绪疲劳:长时间的情绪投入可能导致情绪资源耗尽,从而出现冷漠。
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个体可能会故意表现出冷漠。
抑郁或焦虑: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个体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表现出冷漠。
生活压力:长期的压力和紧张可能使人感到疲惫,从而表现出冷漠。
人际关系问题:与他人的冲突或不满意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冷漠。
应对方法
自我反思:尝试理解冷漠情绪的触发因素。
情绪管理: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如冥想、正念和放松技巧。
寻求支持:与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交流,寻求情感支持。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
专业帮助:如果冷漠情绪影响了日常生活,应该考虑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帮助。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间歇性冷漠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例如说,如果冷漠感持续存在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可能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另外,通过冥想、深呼吸或正念练习来放松心情,减少压力。同时,我们需要接受自己有时候会感到冷漠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自责。了解自己的情绪周期,并认识到这可能是身心在自我保护。因此,理解和应对这种情绪需要一个个体化的方法,避免产生不良心态。
撰稿:张艺萱
初审:李林如 李绚
复审:姜麒麟
终审: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