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码:080905 学科门类:工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与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电子、传感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物联网系统设计、开发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够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从事物联网综合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维护等工作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胜任在智能制造企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等行业从事物联网技术软硬件系统开发、智能硬件设计、软件项目的工程组织、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1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
2.文化素质
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更新知识的愿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具有遵章守纪、按规办事的习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科学,具有一定的人文和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
3.职业素质
具有较强的组织观念、集体意识和良好的分享态度,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够在设计、开发等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乐于探索新兴技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能够保守商业机密;具有良好的产品质量保障和安全意识;具有全局观,能够理解企业战略和适应企业文化;具有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意识;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能够在物联网系统设计、开发、实施等过程中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和文化等制约因素,对岗位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领悟性,并能从工作中积累和学习。
(4)身心素质
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拥有健康的体魄;拥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妥善管理情绪。
【培养目标2知识】
1.文化基础知识
了解哲学、历史、法律、艺术、文化及思想政治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掌握常见应用文写作知识;掌握一定的数学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了解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方法。
2、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具有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等硬件基础知识和运行原理;掌握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系统软件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基础知识。
3.专业核心知识
掌握标识、感知等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无线网络基础理论及知识;掌握物联网应用开发的基本方法、基础知识;掌握物联网数据处理、安全、控制等基本理论与常用方法;掌握物联网工程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维护等工程基础知识。
【培养目标3能力】
1.专业(职业)基本能力
能够应用数学(逻辑思维)和自然科学(实证思维)等知识分析、解决、识别、表达复杂物联网工程问题,并能进行推理和建模,并对结果进行合理评价;能够运用图书馆、互联网、数据库等资源,进行信息检索、文献研究,并据此分析复杂物联网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专业核心能力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物联网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收集、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能够设计针对复杂物联网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模块或开发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并评价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能够使用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辅助解决物联网工程问题;理解并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3.其它能力
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人际交往和人际融合能力,在物联网工程实践中,能理解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并承担相应的工作,能与团队成员有效的沟通;在物联网工程实践中,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综合团队成员的意见,并进行合理决策;具有解决复杂物联网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能够就复杂的工程问题与同行和公众进行有效的书面或口头的沟通与交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学习新知识和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CDIO教育教学理念,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实施一体化人才培养。
根据培养目标构建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遵循高等工程教育规律,形成专业能力、工程能力和素质能力“3个能力维度”的培养。并据此进行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进而完成具体课程和项目设计,以及课外实践环节的设计,形成“3条培养路线”:
课内一条主线:构建了以项目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课堂教学、学期实践、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层层递进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通过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一个项目作为主线贯穿四年培养过程。
课外辅线一:构建了以学习小组、社团为基础,以专业、技能竞赛为纽带,以企业实习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SOVO(大学生创业中心)项目锻炼为手段的课外技能辅线体系。
课外辅线二:将学生的素质培养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解决工程项目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开展学团工作、党建工作、思想教育。着重培养学生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态度习惯、责任感和价值观等能力。
最后构建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形成一个环形的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

三、开设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注:“H”表示课程与毕业要求关联度高、“M”表示课程与毕业要求关联度中等、“L”表示课程与毕业要求关联度低。
三、课程设置
(一)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
(二)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项目实训一(嵌入式方向)、项目实训二(射频识别技术方向)、项目实训三 (无线传感网络方向)、ARM体系结构与程序设计实验、RFID技术及应用实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等、毕业论文(设计)。
(三)各环节学时学分比例

四、修读要求
(一) 学制4年,修业年限3-8年。
(二)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三)毕业标准与要求:
修完本专业规定的毕业学分数并符合学校规定的其他毕业要求,经学校审核批准后,准予毕业并授予学士学位。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数为154.5学分。




五、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
(一)规范课程目标达成
参照《188博金宝网站下载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构建完善的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的逻辑关系,要求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做到可评、可测,真正做到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达成有效方式以及促进学习的有效机制,从而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毕业生工作后的再反馈是人才培养修正的关键因素之一,社会实践是检验人才质量的有效标准,毕业生作为被检验的主体,对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充分的发言权,作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础。
(三)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
把握行业对于人才质量的需求行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与行业的密切联系与沟通是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的重要保障。
单位指定的论文查重平台为:维普论文检测系统
本专业的文字复制比要求低于30%